行业新闻返回

智慧农业的发展有哪些限制因素?

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持续加大,政策倾斜催生了大量农业科技企业,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,农业的智慧化变革已势不可挡,有政策,有技术,有资金,但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依旧低于预期,到底是哪些因素,限制了农业智慧化的进程呢?

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持续加大,政策倾斜催生了大量农业科技企业,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,农业的智慧化变革已势不可挡,有政策,有技术,有资金,但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依旧低于预期,到底是哪些因素,限制了农业智慧化的进程呢?

一、农业从业者因素

农业在完成机械化改造之前,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,农机的普及率其实并不乐观,而从传统农业快速经过机械化进程过渡到智慧农业,显然不能一蹴而就,因为涉及农业生产,就要考虑人的问题,从业者,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。

由于农业的特殊性,农业机械化仅仅解决了种植与生产环节的效率问题,农业不同于工厂,经过标准流程就能生产出标准产品,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是农作物的培育,培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,而在这一环节,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机械化农业,都十分依赖以往农业种植经验。

农业从业者的知识储备与科技认知并不够,而拥有系统农业科技知识的人员十分稀少,大多都从事农业研究,真正走向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更少,农业科普与实际农业生产之间存在断档,从而造成了智慧农业缺少专业知识过硬,综合素养全面的从业人员。

二、农业经济体制因素

我国封建社会有上千年的历史,小农经济一直是农业产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。新中国建立后,虽然实行过集体公有制,但随着社会发展,集体公有制逐渐显出疲态,改革开放后,农业开始了包产到户,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占据了主流,直至现在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旧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。

随着生产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,包产到户的农业到现在也逐渐暴露了弊端,包产到户,导致耕地分割严重,地块小,难以形成产业规模,且农户自主生产,粗放经营,没有充分开发耕地资源的潜力,农业生产效能较低。

而要进行智慧农业革新,高成本的技术投入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体量来消化成本,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,因此,现阶段的农业经济体制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发展。

三、环境因素

智慧农业生产不是完全改造自然环境,而是因地制宜,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前提下,进行农业的智慧化改造,从而实现农业高效增产的良性过程。

生产环境,是农业生产区别于工业生产的另一个显著特征,农作物生长需要特定的土壤、水分、养分、温度、光照等等一系列自然条件,而我国幅员辽阔,东西南北地域跨度大,气候、土壤情况十分复杂,这也为农业智慧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

【来源:网络转载】